基于研究 超越研究
  集团人力资源部编制 主编:倪 震  编务指导:袁岳 曾慧超       2006年第3期
    www.horizon-china.com    
首面 | 客户动态 | 在线需求 | 诚邀加盟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公司内网
 




 



编者按
  在零点,无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对“含义解读”都不陌生,因为大家的研究工作都不开对文字、数据及图片的含义解读。一起来听听大家对含义解读的理解、如何进行不同对象的含义解读。

事实表述与数据的语境再构
——前进策略 /邓理峰

  事实的不同面向与事实表述

   2006年6月9日傍晚6点10分。雨过天霁的宁波栎社机场,回京的海航班机在晚点1个多小时之后腾空北飞。尽管人们经常谈论到航班的晚点,但这次却是我个人的唯一一次航班晚点较长时间的经历。或许是一次巧合,在这个傍晚从宁波飞往北京的空中,我见到了我记忆中空前绚烂的晚霞。飞机从南到北,万米高空的晚霞如
  从大寒到谷雨的二十四番花信,压缩在短暂2个小时里轮番盛开,次第铺陈。透过飞机舷窗,看这一幕接续一幕,如默片电影寂默无声,却缤纷斑斓。每当飞机穿越这一幅幅绚烂图画,然后又让人快速地回位到远距离审视,甚至在穿越浮云中的空挡,万米之下山川一目了然,也都一次次地提醒我,这绚丽美景其实都是虚无。这种在童话般幻境浮云中,几乎是在瞬间体悟令人惊诧的美景与令人失落的虚空,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其实都源自于观察的位置与角度的不同。只不过这一切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发生,同一事物的两种真实表象,其间的转换惊人突兀。
  这和市场研究究竟有什么关系? 我体悟到的是,一个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以及因为观察者的位置而决定的观察视角,这决定了观察者所看到的一切,由此也影响到观察者对事实的表述。同样一个事物,有不同的面向,因为你的位置、观察角度,特别是你在整个系统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你的见闻。这么绚烂美丽的晚霞,如固若金汤的雄伟城堡,如飘飘羽仙的婀娜仙子,等你靠近它,贴近它,甚至穿越它时候,你才发现,其实这些远看是城堡仙女,近看是一团并无实体的水气。而城堡仙女与水气,其实都是亲眼所见,究竟哪一个是真实?毫无疑问,眼睛没有欺骗我,只是因为位置不同,因而看到了晚霞的不同面向,于是对事实真相的表述也就有了大相径庭的版本。
  显然,晚霞只不过是自然界的实在之物,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对同一物体事实真相的不同表述。如果不是自然界实在之物,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一个处在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物,那么我们看到的事实真相会是实际“真相”的哪一个版本呢?显然,我们这里谈论的位置差异,既有地理位置的差异,也有社会地位意义上的位置差异。如果在一个特定时间之内,因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差异,我想两个处在关系网络中不同位置的人,对同一个事实的观察与表述一定会有不
  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层面。再进一步来分析,社会位置的差异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表述?我想这里影响事实表述的因素其实非常复杂,有时是出于表述者的自利目的而使部分事实被有意隐晦掩饰,有时是由于表述者理解偏差而使事实被重组再造,当然也不排除有时是由于表述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权势地位,而使扭曲变形的事实在其权威光晕的护送之下成为无人不知的“社会共识”。
   在每一次的深度访谈当中,在任何一场消费者焦点团体座谈会中,在任何情境下和客户沟通当中,我们都需要当心,社会位置的差异会使得事实表述呈现为事实真相的某一个版本。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两个不同的事物,一个是事实真相,也就是事实本身,另一个是事实表述,也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记述与表达。两者显然是存在区别的,而且事实表述永远也无法百分百地真切还原事实真相。也正是基于此,在我们的咨询方法中,前进策略总裁赵玉峰先生在FIST方法基础上延伸扩展的实用咨询方法OPTIPAST,会特别强调不同来源事实表述的相互印证。其实在很多其他学科领域中,都有相似的约定。文学中考据方法的讲究互文对照,辨析同源异流,历史学对于史料的基本原则是考异求真,详辨慎取,并力争表出隐讳,校正诬枉,而在以客观公正为目标的新闻职业中,也要求对任何一个事实的报道都要采访两个以上的不同消息源,以力求公允平衡。这样一些不同行业,但对事实表述的谨慎原则无疑值得我们玩味。
  由于事实本来就有很多的面向,加上有那么多的复杂因素在左右人们对于事实的表述,而我们的研究方法中,无论是深度访谈,焦点团体座谈会,而是头脑风暴,绝大多数研究工具所得到的都是人们的事实表述,而不是如探囊取物,直截了当地获得事实真相。明确这一点,无论是面对定量数据,还是定性发现,我们大概会更有动力来对各类事实表述耙梳淘汰,去伪存真。

-------------------------------------------------------------------------------

   数据解读,还是数据的“语境再构”?

  记得大约在2004年开始,我们公司在全体研究人员当中开展了数据解读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数据解读的培训,能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我也和大家一样抱着良好的愿望,参加了数据解读的一系列培训活动。期待通过这样的培训,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以便今后任何数据在我的眼皮底下,都犹如一缕白光穿过棱镜,立即放射出七彩光芒,所写研究报告也从此字字珠玑,处处灵光。
  数据解读的培训后来虽然没有创造奇迹,但培训中联系的几种方法,比如杠杠法、对比法等等,确实是灵验有效的好方法。不过,我后来发现这些方法知易行难,不是人人都能使之游刃有余。为什么?为什么每次袁岳对数据的解读总是那么有说服力呢,而我们的解读却难得有中靶的时候?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因为袁岳先生眼力好,而是因为袁岳先生肚子里存货多。由此我开始明白,数据解读培训所传授的这些“绝招”要想动作到位,充分施展,其实还是依赖于耍拳使棍者自己的基本功。实际上,数据本身并不可解读。数据就是数据,数据本身不会因人而异,在不同人的眼皮底下长袖善舞,展示出精彩纷呈的不同涵义。数据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数据自身,而恰恰是来自于解释数据的人,来自于解释数据的人对数据的语境再构。
  什么是语境再构?我对它的定义是,研究者通过动员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对数据重新编排组织,使得数据植入研究者自己的叙述框架当中,并由此形成一套逻辑缜密且主旨清晰的思想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据解读”,我们会发现数据解读所具有的活力。在数据的语境再构的思路当中,我们会看到,数据解读要提高的是数据的“语境再构”能力,而不是数据解读的能力。数据魅力来自研究者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等对
  应用数据所具有力量的加权,而不是来自数据自身的力量。数据只是催化剂,是数据激活了研究者的储备,而不是研究者挖掘出了数据的多重涵义。数据在被研究者植入其叙述框架之前,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涵义。如果一定要研究者从挖掘数据自身的涵义出发,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是找错了方向。因为“数据解读”的工作方向是把人们引导到以数据本身为工作中心,试图找出数据自身的不同层面的涵义来。在数据解读的思路当中,数据就好比是一座富矿,有待研究者来开掘。这是数据解读所描述的一个形似实非的漂亮比喻。  
  但是,我认为数据解读的工作重心不是数据,而是研究者。数据“语境再构”的思路,就是要把工作重心从数据转换到研究者,以丰富研究者自身知识、经验的储备为努力方向。在数据的“语境再构”的思路当中,数据只不过是植入研究者的叙述框架之后,激活了研究者的储备,从而生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观点与发现。我们不能期待研究者通过对数据反复拨弄捣腾,锲而不舍,终于文火慢炖,熬成为一锅味美靓汤。数据的力量不是来自研究者对数据的解读,而是来自于数据置放的叙述框架,从而激活出不同品质的知识储备。数据仅仅是一个触媒,是一个催化,是一个提示。要提高数据解读的能力,完善研究者更高品质的储备才是方向。研究者知识及经验储备的品质与多寡决定了研究者对数据进行语境再构的能力,也就是对数据的解释能力。
  有一副对联,“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在研究者这里,数据其实就是石头,数据自身也是不能言的。所有的表达都是研究者来完成。而数据表达什么与怎么表达,都要依研究者把数据置放在了什么语境(叙述框架)当中而定。

*******************************************************************************

如何解读二手资料中照片的深层意义
——
文/张燕玲

  照片作为资料出现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它并不是以一个孤立的结构出现,而是与另一个结构紧密相连,即伴随着照片出现的各种文本,它们可能是题目、新闻摘要、说明文字,抑或是某些评论文字等。因此,这个信息的整体就是由两个不同结构的内容来承载的,这两种结构同时出现,但单位不同,解读逻辑当然也就有所不同(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结构是语言学的叙述风格,而以图片出现的结构则是另外一种话语方式),在文本中,讯息的实体是由词语组成的;而在图片中,讯息的实体则是由线条、色调、空间和表面(影像颗粒的清晰度)等组成的。这两种结构(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关系是比邻的,但却不是均质的。分析时首先要分别进行,只有穷尽了每一种结构中的意义,我们才能理解他们这件相互衔接、补充、黏连的组合方式。关于文本意义的挖掘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故在此不予展开,下面将探讨的是关于照片内在意义的读解方法。

  笔者认为,对照片意义的读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 是对照片外延(照片中外显讯息)的读解,即分析照片显性讯息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照片是真实之物的机械性相似物,因此对照片上中所充斥着的饱满的客观真实予以必要而充分的含义挖掘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层次中,建议可以采用以下五个步骤对照片讯息含义进行读解:①首先分解照片中的讯息构成要素,找出关键讯息符号是什么(这是理解力的第一个等级,只是对一些符号、一些形式、一些色彩的浅表的生理感知)。例如,图中有:一名三十多岁的男性黑人、他的手势在敬礼、一面美国国旗。②对这些感知到的讯息个体进行换喻分析(进入理解力的修辞学阶段,在这个阶段找寻断裂中的个体讯息的意义)。例如,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这里选择的是一个黑人,而不是一个白人?为什么是个男性,而不是女性?这个黑人可能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猜想他可能是代表与种族有关的意义,也可能是与性别有关的意义等;这里的手势(敬礼)代表什么?我们猜想它应该是与军队、政府、权力等有关的意义;这里的美国国旗代表又什么?代表美国的政权,还是别的什么等等。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联想力对这些讯息可能出现的意义进行活跃的思考。③把这些我们锁定的关键讯息个体进入句法组接,并进行精确描述(进入理解力的语言学阶段,能够在组合链上做出陈述性的分析)。例如,这幅画可以描述为:画面中有一个穿着美国军装的看似三十岁左右的黑人在向美国国旗敬军礼。他表情严肃,两眼坚毅专注地盯着国旗;他五指并拢,充满力量。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通过组合句法的分析,可以对上一个步骤中对割裂开来的讯息个体的多种意义联想进行方向性的筛选和近似化的确定,比如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通过把照片中各个讯息进行句法组合,我们确定了这个照片中的意义主题应该是与军队和权力更加接近,所以我们就可以排除最初对黑人带有性别意义的可能性联想,黑人这个符号在这里参与的是对美国政府的权力意义的一种诠释。④对照片中这些具备特征性的关键环节进行组合式分析,挖掘一级内涵(进入理解力的符号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能够分析到象征性的内涵信息)。例如,对这个照片中的讯息继续进行一级内涵的读解为:他这么严肃、眼神专注、五指并拢且充满力量,表达出美国的种族平等,黑人忠诚紧密地团结在美国政府的周围。⑤借用内部杠杆和外部杠杆,对照片整体(讯息+一级内涵)进行二级内涵挖掘,修正一级内涵的解读。如果我们分析的这幅照片是一个刊物的封面,那么这个内部杠杆就可以是刊登该照片的媒体性质和意识形态,比方这个刊载媒体是一个种族维权性质的刊物;外部杠杆可以是众多其他来源的资料,比方众多资料显示,美国是个非常种族歧视的国家。那么结合这两个杠杆,我们就可以铆定这个照片的含义是:第一,在美国政府的心目中,认为他的子民,包括他一直歧视的黑人都是非常愿意服从(或者说必须服从)美国政府统治的;第二,这正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声讨和讽刺,而这才是这个照片真正的含义。自此,我们完成了对照片含义第一个层次的意义读解。
  第二个层次 是对照片内涵(照片中看不见的,但却是存在且活跃的)更深入的挖掘,即对照片背景信息的挖掘。照片不是客观真实的天然替代品,而是经过一个复制过程的,虽然这个复制过程
  有别于绘画和电影,即没有对客观真实做编码式的调整,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系列连续式的组合叙述信息,然而照片的出现却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和隐藏性,即照片是通过摄影师来完成的。所以对照片诞生过程的考察将有助于将我们的含义解读更加逼近照片的本真。因此,在结束第一个层次中对照片外延的读解之后,有时还有必要进入第二个对内涵读解的层次。这个层次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察:①拍摄主题的选择(摄像的人当时选择拍摄这个情景的理由是什么,包括摄影者拍摄这个照片的职业标准、现实理由、意识形态、审美偏好等因素);②拍摄时的情境(在什么背景下拍摄的);③制作时的技巧(这个拍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对象来拍摄;拍摄对象的姿态是怎样的、为什么定格这个姿态;拍摄角度是怎样的、为什么选取这样的拍摄角度;是否做了美化处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上镜头处理(美化处理)等);④审美的处理(照片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为什么要选择呈现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别的精神状态);⑤照片之间组接的句法(多幅照片可以组成一种意义序列。例如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用照片来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甚至可以只用一组排列有序的数张照片而不用任何文字就能记录并能有声有色地陈述整个发布会的整个进程,且远比文字的叙述来得精彩,这就是照片的句法结构在起作用)。经过这个层次的分析后,相信我们对照片含义的理解将会更加充分和精准。
  第三个层次 是对文本和照片组合方式的意义挖掘。我们获得的二手资料通常都是伴随着文本出现的照片,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纯粹的照片资料较少。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伴随着照片出现的文本和照片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意义的再读解。建议可以从以下这四个方面来理解照片与文字的这种比邻关系:①伴随照片出现的文本构成了一种寄生性的讯息,它企图用来升华图像,使图像感人,或使图像得以理性化。文本的内容可以加重照片,使其具备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想象力。因此,我们面对的伴随文本出现的照片是一种带有文化立场的“客观”真实。②照片的内涵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伴随文本的言语风格以及出场方式的影响。如果言语越是接近于照片内容,它就越不能使照片具有内涵。在这里,言语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又是借用照片的外延来得以自我辩解和说理成文的。③虽然照片和其伴随文本之间存在着一些颇为紧密的联系,但是两个结构始终是不可并入的,因为当一个结构过渡到另一个结构中,注定要出现和衍生一些新的内涵意义。那么这些所衍生出来的内涵意义与照片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他们表面上是存在一种解释的关系,但这其实并是不客观的。举个例子来说,在一副照片中,我们看到伊丽莎白和菲力普正在走下飞机,照片中的粗大标题写着的是“他们与死亡擦肩而过,他们的面色可以证实”。可事实情况是,在拍摄的时刻,这两个人还不知道他们所躲过的那次空难的全部情况呢。这个标题其实是记者在掌握了更多关于空难的资料后拟定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文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所指,这也即是由于照片和文本的相遇而衍生出来的新的内涵。而且,有时候文本和照片故意对立,可以产生一种抵偿的内涵。例如某杂志的内容本来是介绍很多凄惨的情感故事,但是其封面却用了光彩耀人的妙龄女郎,伴随着黑体字的粗体标题“她亲手杀死了他的丈夫锒铛入狱”。但这种矛盾的结合却更整合呈现出一个更高层级的内涵意义,这种两个结构的抵触其实是为读者预留了一个投射-辨认-理解的意义空间。④文本和照片的混合虽然可以产生相当的整合意义,但是,这种整合意义其实是存在一定等级分别的。比如粗体标题就比正文中的文字更具有明显的内涵效果;正文中的加粗黑体文字的内涵意义就比正文中其他文字的内涵意义更丰富;越远离照片的文字就比靠近照片的文字更有内涵意义。这样,文字与照片之间的距离使得内涵意义有了分别的层次,照片的说明文字位于照片附近,并常以较柔和的字体出场,对照片进行中等程度的解读,参与着照片的外延活动。
 

===============================================================================

 征稿启事


 
《零点动向》是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内部文化刊物,是传递集团的各种内外信息、传播企业
    文化、展示零点及网络成员员工风采和增强员工之间的了解的平台,从2006年1月起,改
    为双月出刊,为了使刊物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期待零点集团所有员工以及"零点之翼"网
    络伙伴的来稿。来稿可以为随笔、评论和研究心得等,每篇字数1500字以内,截稿日期为
    偶数月的15日,也请各个分公司负责人和通讯员及时传递各地动态。


   投稿邮箱: nizhen @horizon-china.com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霞光里18号佳程广场A座7层   邮政编码:100027

本主页由零点网络中心维护 公司总机:010-844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