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约在2004年开始,我们公司在全体研究人员当中开展了数据解读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数据解读的培训,能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我也和大家一样抱着良好的愿望,参加了数据解读的一系列培训活动。期待通过这样的培训,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以便今后任何数据在我的眼皮底下,都犹如一缕白光穿过棱镜,立即放射出七彩光芒,所写研究报告也从此字字珠玑,处处灵光。
数据解读的培训后来虽然没有创造奇迹,但培训中联系的几种方法,比如杠杠法、对比法等等,确实是灵验有效的好方法。不过,我后来发现这些方法知易行难,不是人人都能使之游刃有余。为什么?为什么每次袁岳对数据的解读总是那么有说服力呢,而我们的解读却难得有中靶的时候?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因为袁岳先生眼力好,而是因为袁岳先生肚子里存货多。由此我开始明白,数据解读培训所传授的这些“绝招”要想动作到位,充分施展,其实还是依赖于耍拳使棍者自己的基本功。实际上,数据本身并不可解读。数据就是数据,数据本身不会因人而异,在不同人的眼皮底下长袖善舞,展示出精彩纷呈的不同涵义。数据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数据自身,而恰恰是来自于解释数据的人,来自于解释数据的人对数据的语境再构。
什么是语境再构?我对它的定义是,研究者通过动员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对数据重新编排组织,使得数据植入研究者自己的叙述框架当中,并由此形成一套逻辑缜密且主旨清晰的思想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据解读”,我们会发现数据解读所具有的活力。在数据的语境再构的思路当中,我们会看到,数据解读要提高的是数据的“语境再构”能力,而不是数据解读的能力。数据魅力来自研究者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等对
|
|
应用数据所具有力量的加权,而不是来自数据自身的力量。数据只是催化剂,是数据激活了研究者的储备,而不是研究者挖掘出了数据的多重涵义。数据在被研究者植入其叙述框架之前,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涵义。如果一定要研究者从挖掘数据自身的涵义出发,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是找错了方向。因为“数据解读”的工作方向是把人们引导到以数据本身为工作中心,试图找出数据自身的不同层面的涵义来。在数据解读的思路当中,数据就好比是一座富矿,有待研究者来开掘。这是数据解读所描述的一个形似实非的漂亮比喻。
但是,我认为数据解读的工作重心不是数据,而是研究者。数据“语境再构”的思路,就是要把工作重心从数据转换到研究者,以丰富研究者自身知识、经验的储备为努力方向。在数据的“语境再构”的思路当中,数据只不过是植入研究者的叙述框架之后,激活了研究者的储备,从而生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观点与发现。我们不能期待研究者通过对数据反复拨弄捣腾,锲而不舍,终于文火慢炖,熬成为一锅味美靓汤。数据的力量不是来自研究者对数据的解读,而是来自于数据置放的叙述框架,从而激活出不同品质的知识储备。数据仅仅是一个触媒,是一个催化,是一个提示。要提高数据解读的能力,完善研究者更高品质的储备才是方向。研究者知识及经验储备的品质与多寡决定了研究者对数据进行语境再构的能力,也就是对数据的解释能力。
有一副对联,“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在研究者这里,数据其实就是石头,数据自身也是不能言的。所有的表达都是研究者来完成。而数据表达什么与怎么表达,都要依研究者把数据置放在了什么语境(叙述框架)当中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