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有个很出名的生活习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前者说的是吃早茶,后者说的就是洗澡了。行程安排得比较紧,我们只去体会了一把扬州早茶,就已经大呼过瘾。朋友起了个大早,6点就去扬州的“怡园宾馆”占座了,我们七点到的时候,餐馆里面已经开始排队了,每个桌子前都有人在等位子。刚落座,乍一看之下,有些失望,所有食物除了个头稍大之外,和我们平日所食似乎并无区别,放入嘴中一品,才体会到名不虚传,汤包的汤,豆沙的馅,烧卖里的花生,分外可口,朋友介绍,所有的早点都是现做,难怪如此可口。朋友云:“不尝早茶,白来扬州”,我们深有同感。
“到了扬州自然得去瘦西湖看看”——每个扬州人说这话时都是一幅毋庸置疑的神气姿态。一顿“酒足饭饱”后,我们揣着好奇和怀疑上路。时值春雨绵绵,游览在瘦西湖的街上,丝丝细雨温柔地吻在脸上,脚步便立时轻快起来。我们沿着游览线路开始做标准的走马观花式行进。四周是一片看上去有些意境的山水画卷,可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尤其是公园管理者好心架设的种种看上去古香古色的雕梁画栋,极容易便可以将人从陶醉中拉将回来。我倒是十分欣赏脚下长碎石拼凑而成的路面,踩上去惬意极了。偶尔还会听到从藕花深处传来的船家女的清亮吟唱,吴侬软语,听不大懂,但此时此刻倒觉得十分的应景了。
又走了半小时左右雨势大了起来,挟着风斜斜扎在人脸上。顿刻间,“斜风细雨无需归”的意境便极明晰地体验到了。心里也顿生了湖中泛舟的雅兴,便租赁了一艘电动船开向了湖心。一坐进船飘起来便随即开始后悔没租上一条脚登船或划桨船,就这么一只手掌着方向舵实在有些尴尬。过不久又开始后悔没带上渔具,不然,此时此刻往湖中一停,架上一杆,即便空钓恐也别具情趣吧!
清诗人汪沆有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不得不提“四桥烟雨”这一景:四桥烟雨楼,楼高二层,面西三楹,四面廊。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微风细雨中,四桥与湖水倒映下空朦变幻,别有韵味。
二十四桥景色很好,单这桥名,即可见其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人浮想联翩,追思往昔繁华,不禁扼腕长叹,可惜这是八十年代重建。加之游人过多,让人有了“二十四桥休憩日,游人何处较插足”的感叹。
游玩瘦西湖,我们游兴大发,径直去了一街之隔的大明寺,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大明寺的布局其实和别的庙也没什么两样,进庙是弥勒,转到背后是韦陀,四周“风调雨顺”四位天王;再穿过一个院落就是大雄宝殿。进大雄宝殿,正面当然供的是释迦牟尼,两边一个是药师佛,另一个是阿弥陀佛。善男和信女照例当然是要拜的。在如来身侧还有阿傩、伽叶两个,也就是当初向唐僧敲竹杠的两位。两边是二十四罗汉(奇怪的数字)。转到后面,就是观世音菩萨。

出了庙门,一直往后走,就到了大明寺真正游人观看的地方。映入眼帘的俨然就是著名的栖灵塔,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1993年8月重建。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又一标志性景观。登上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买票进塔,底层是缅甸送来的四尊白玉佛像,和中国的佛像眉目间果然有点不同。塔的四周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连环故事,画还算精美,就是匠气太足。由于行程,没有登塔,草草的结束了大明寺之旅,带着唇齿间早茶的香味,我们踏上了归途。回来的车上,我好像做了一个梦,身处园中,园中有湖,湖中有桥,桥通小亭,亭中有一个环佩叮当,袅娜风流的媚人,慵懒的靠在竹上,手上拿着一本诗集,正在口吟着郑板桥的诗集“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忽而梦醒,已到上海,不禁怅然。
